当地时间8月25日,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通知汇银配资,拟自8月27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50%关税。这一消息,再次令印度政府心头添堵。事实上,自去年孟加拉国政局巨变以来,莫迪政府推行的“邻国优先”外交政策已连续遭遇重挫,令印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。
一、“邻国优先”政策的初衷与雄心
莫迪自2014年上台后,将“邻国优先”(Neighbourhood First)作为印度外交的核心支柱。他希望通过援助、投资、基础设施合作等手段,加强与南亚邻国的关系,构建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秩序,从而稳固南亚霸主地位,并为印度跻身世界主要大国打下基础。
这一政策曾取得过阶段性成效:
2015年,印度与孟加拉国签署陆地边界协议,解决了长达40年的领土争端;
与尼泊尔达成电力贸易合作;
升级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协定;
推出“南亚卫星”,为邻国提供通信服务。
这些举措一度彰显了印度的“区域领袖”姿态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印度在执行政策时表现出的霸权心态逐渐引发邻国反感。2015年对尼泊尔的“非正式封锁”、2018年对马尔代夫选举的公开批评汇银配资,都让“邻国优先”逐渐变成“邻国警惕”。
二、孟加拉政局突变:印度“东翼”失守
2024年8月,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因国内抗议辞职并逃往印度。作为印度最重要的盟友之一,哈西娜的下台让莫迪政府措手不及。
新上台的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不仅指责印度干涉内政,还多次要求引渡哈西娜,导致双边关系急剧恶化。与此同时,孟加拉国迅速与巴基斯坦修复关系:
外交层面:孟临时政府与巴总理谢里夫在联合国及D-8峰会上互动频繁;
经贸合作:双边贸易额在数月内激增,双方定下30亿美元贸易目标;
军事交流:孟加拉军舰重返巴基斯坦海军演习,两军讨论联合训练与军火合作。
这一系列动作等于在印度东翼打开了一道缺口。曾经被印度视为“外交样板”的孟加拉国,如今却与巴基斯坦结成新纽带,使印度陷入“东西两线受敌”的被动局面。
三、印巴冲突:战略威慑力受损汇银配资
2025年春,克什米尔再度爆发冲突。印度原本希望通过“朱砂行动”展现军事优势,结果却在战机损失和基础设施受损后被迫接受停火调解。
印度未能实现“一击制敌”,反而暴露出军事与后勤的脆弱。南亚其他国家由此更加警惕印度的霸权姿态,加快“多向结盟”步伐,避免过度依赖印度。印度在南亚的“稳定器”形象严重受损。
四、关税战:美印战略互信动摇
莫迪曾寄希望于通过深化美印关系,抵消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。然而,2025年以来的美印关税战让这一战略支柱瞬间摇摇欲坠。
尽管莫迪在访美期间承诺降低部分美国产品关税,但在能源与农业等领域分歧难以弥合。特朗普最终签署行政令,将印度商品关税提高至50%,创下美国对外征税的最高纪录。
印度的回应是加征报复性关税,并推迟防长访美行程。这场摩擦凸显出,美印关系并非真正的平等伙伴,而更像是“主从关系”。印度不仅未能从美方获得战略支持,反而被迫为自身能源进口与自主外交付出代价。
五、美巴走近:印度的战略噩梦
更令印度焦虑的是,美巴关系在2025年迅速升温。特朗普两度高规格接待巴军方高层,并承诺提供防务与技术支持;美国还将巴基斯坦长期对抗的武装组织列为恐怖组织,实质上为巴基斯坦站台。
在经济领域,美巴也启动资源开发合作,涵盖石油与关键矿产。这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经济动力,还提升其在南盟中的话语权。巴基斯坦更借机提出“南亚反恐合作”倡议,获得部分南盟国家支持,进一步削弱印度的地区影响力。
对印度而言,这几乎是战略噩梦——曾经依赖的美国,如今一边对印度施压,一边扶持其宿敌巴基斯坦。
六、莫迪外交的困境与反思
从孟加拉国政局突变,到印巴冲突受挫,再到美印贸易摩擦和美巴关系回暖,莫迪的“邻国优先”政策接连遭遇打击。这背后折射出几个问题:
过度依赖强势手段:印度在区域外交中过于倚重施压,而忽视邻国的主权与利益关切。
战略自主受限:依赖美国作为外部支柱,却未预料到美国可能随时调整策略,甚至反过来打压印度。
地区影响力削弱:南亚国家逐渐摆脱对印度的依赖,转向多极化合作,印度的“南亚霸主”地位面临侵蚀。
莫迪的“邻国优先”外交,原本是印度迈向全球大国的重要路径,如今却陷入重重困境。倘若印度继续以“强者姿态”对待周边,而不进行外交调整与利益妥协,其在南亚的传统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。
印度若不能在“自主与依附”“合作与霸权”之间找到平衡汇银配资,其“世界主要大国”的战略目标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。
升鸿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