饱餐后,瘫在沙发上打饱嗝,还没惬意几分钟,一阵阵反酸、烧心袭来,或是总觉喉咙有异物、胸骨后不舒服,做了很多检查发现问题,或是反复哮喘发作但是平喘药根本控制不了症状。这病,我国每10人就有1人中招,拖久了可能演变成癌症。这是什么病?为什么这么猛?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(以下简称:浙一医院)专家来告诉你。
以为的“咽炎”“胸闷”,其实是胃酸在“跨界拆家”
杭州的李阿姨(化名)今年55岁,退休后日子过得滋润,每天跟老伴逛菜场,东坡肉、红烧鱼换着花样做,周末必买个6寸巧克力奶油小蛋糕当下午茶。她“心宽体胖”,1.55米的个子,体重有150斤。最近这两年,她总觉得喉咙里卡——咽不下吐不出,吞口水都费劲。
家人陪她跑了好几次附近医院的耳鼻喉科,喉镜做了,咽炎药吃了,嗓子还是不舒服。更糟的是,后来连睡觉都受影响。夜里,她经常被一股酸水呛醒,只要躺下,胸口烧得像揣了个热水袋。不光憋闷得难受,疼痛甚至会辐射到整个后背,让她翻来覆去到天明。
她曾因胸闷气短前往家附近医院的急诊科救治,医生进行了心脏方面的检查,结果全都正常。随后,她来到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泛策略,真相让所有人都傻了眼。所谓的“咽炎”“胸闷”,其实是她胃食管反流病搞出了“大乌龙”, 还造成了“糜烂性食管炎”。
原来,在胃和食管之间,有个像“门禁”一样的结构叫食管下括约肌——平时吃东⻄时它会松开来让食物进胃,吃完就紧紧关上,防止胃酸往上跑。可李阿姨本身偏胖,又偏爱吃浓油赤酱、甜腻蛋糕,饭后还不怎么运动,直接把这“门禁”搞松了。胃酸顺着食管往上窜,一路冲到喉咙,让她觉得“卡了东西”;夜里平躺时,反流的酸性物质刺激食管黏膜,就出现了烧心,甚至胸痛。
其实,胃食管反流病非常爱伪装,还有些人会表现为哮喘、慢性咳嗽、牙腐蚀等,因而就诊于其他相关科室。婴幼儿中还可能出现吐奶、紫绀、窒息的严重症状。我国18~64岁成年人中,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达10.5%,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1人患病。
吃药控制效果不佳,专家选择给胃做个“小装修
消化内科专家给李阿姨开了抑酸药,同时给她列了份“饮食生活避坑清单”——每餐吃七分饱,避免暴饮暴食,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(辛辣食物、油炸食物、浓茶、咖啡、碳酸饮料等);睡觉时,床头整个抬高15厘米;积极控制体重等。但多年养成的口味和生活习惯哪里说改就能改掉,李阿姨每天吃抑酸药,烧心、反酸能缓解,但一停药就会复发,一年时间过去,甚至加量吃药都不再管用。
经消化内科专家推荐,李阿姨找到浙大一院肿瘤外科副主任、胃食管反流外科专家许晓东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。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,她的胃食管反流病不仅没被控制住,被胃酸灼伤的食管甚至演变成巴雷特食管(食管癌前病变),如果再不加以干预,会变成真正的食管癌。
图A 为Sleeve+360°折叠;图B 为Sleeve+270°折叠;图C 为Sleeve+180°折叠
“对于胃食管反流,很多人都没有引起重视,以为就是普通的胃炎或是胃溃疡,吃点药就应付过去了,其实症状严重的患者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。”许晓东表示,李阿姨的胃食管反流严重且药物控制不佳,同时出现巴雷特食管,已经符合手术指征。经过对她食管功能评估、食管测压和24小时pH值监测等相关检查后,建议进行“胃底折叠术”。“简单来说,这个手术就像给胃“打个结”,即通过将胃底部分包绕食管下端,折叠并固定,加强食管下端的压力,贲门被收紧,能有效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。”许晓东表示。
被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的李阿姨当即同意了手术。手术当天,许晓东利用腹腔镜在她的肚皮上打5个不足1厘米的小孔,1个小时就完成了手术。第二天,李阿姨就能下地走路,没几天就平安出院,与之前的反酸、烧心彻底说“拜拜”。
专家特别强调,除了高脂高糖饮食、肥胖等诱因,日常喜欢穿紧身裤,长期处于神经高度紧张、抑郁、焦虑等状态者,也非常容易出现反流症状。很多人觉得反酸烧心是小毛病,忍忍就过了,或者自己随便买胃药吃。
但胃食管反流专家许晓东主任医师提醒:要是反酸烧心每周超过 2 次泛策略,或者吃了药还没好,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。目前对于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式有三种:药物治疗、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。对于反流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治疗,而对于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,以及有严重反流症状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,或是有食管外症状(如哮喘、咳嗽、胸痛等)的患者,建议手术治疗。
升鸿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